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度推进,使得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思想观念受到强烈冲击。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和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在青年中占据主流,涌现了无数如雷锋、焦裕禄般的榜样形象。从前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处处张贴的标语,对于政治思想(马列毛主义思想)的传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看到的更多是资本主义的思想,传播物质是幸福的第一需求,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大部分青年追逐的目标。

网络视频平台上低质、低俗内容的大量涌现,满足了人们对短暂娱乐和感官刺激的追求,但却容易使青年沉迷于“抽象”文化和“摆烂”行为。这些表面上追求“轻松与自由”的低级趣味,实质是以资本为核心利益驱动,通过贩卖快感消解青年群体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沉迷于“奶头乐1”文化的青年,虽短暂感受到安逸,却面临“娱乐至死”的危机。这不仅浪费了个体的宝贵人生,也削弱了社会的精神追求。我们需要认清这种文化的实质,坚决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并通过斗争与实践找回应有的使命感。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日益多元,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资本力量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将娱乐至死的思想不断放大,使青年对物质需求的关注远远超过精神追求。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在于:青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年来,网红、流量明星、劣迹艺人等现象的泛滥,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这些人通过资本的力量,给自己塑造多种人设,其真实的样子却与表象相差甚远,并借助短期的注意力经济获取巨额收益,却缺乏对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担当。他们不仅未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实质贡献,反而通过炫耀奢侈生活、制造无意义争议,自导自演许多浪费公共资源的事件,弱化了社会的精神追求。

社会上那些所谓的“公知”和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者”,如未明子、齐泽克等人,在理论上创新频频,却始终未能将理论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沦为空谈,还不断传播自己的“主义主义”,这种传播逐渐影响了一些人的价值观。我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其需要时代化的创新要求,但是停留于理论未能实践出结果的都是空话,纸上谈兵罢了,背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青年需要学习如何识别和解读信息的来源和意图,避免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受害者”。如今的教育应当教导青年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流行文化牵着鼻子走,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率、为了竞争淘汰、传播官本位思想而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需要拥有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的青年一代。只有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才能从消费主义的泥潭中突围,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当代青年只有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放眼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必将以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为支撑。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对青年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我们应当警惕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在马列毛思想的旗帜下,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当代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1 “奶头乐”(Tittytainment)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竞争的加剧,世界上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避免这80%的人口与20%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消遣娱乐和感官刺激产品(如网络娱乐、电视、短视频等)来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使他们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