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是伪命题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批判
电车难题长期以来被哲学界和伦理学家用来讨论道德抉择问题:如果一列失控的电车即将撞上五个人,你可以拉动道岔让它转向另一条轨道,但那条轨道上有一个人,你该如何选择?这个假设看似考验道德,但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它本质上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伪命题。
首先,电车难题是抽象化的伦理困境,脱离了社会关系、制度背景和历史条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非真正关注如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矛盾,而是构造一个“假如”的情境,让个体在抽象的道德天平上权衡生命的价值。这类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常见,因为资本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稀缺资源和功利计算。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所谓的“道德选择”,往往是对人的价值进行计算——谁的生命更“重要”,谁的利益被优先保障。换句话说,这类问题反映了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而非纯粹的道德困境。
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类问题的前提本身就不存在,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一切问题必须置于具体的现实条件中分析。没有现实依据、没有制度和历史背景的抽象问题,是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抉择的。简单的“选择牺牲谁”的设定,忽略了现实中技术和制度的可能性:为什么一定不能解开绳子?为什么不能停车?为什么不能提前发现危险?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铁路、交通和工业管理中,这些问题都有严格的制度和安全规范,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如果非要回答电车难题,我只能说,拉向哪条轨道其实无关紧要。关键不在于选择的人,而在于社会如何看待这个选择。善与恶、道德与法律并非自然存在于个体的内心,而是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行为及其后果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社会,就不会有道德评价、法律规范,也不会有“好人”“坏人”的定义。因此,所谓道德抉择的问题,根本不在个体选择上,而在于社会如何对行为加以认定和规范。电车难题之所以被当作道德难题讨论,正是因为它把社会的评价体系抽象化、孤立化,误导人们把伦理问题简单化为个体的内心选择,而忽略了社会关系和制度条件。
电车难题的假设还忽略了社会实践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理论分析,更强调改造世界、消除矛盾。现实生活中,悲剧往往并非由个体道德选择决定,而是由制度缺陷、技术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真正的“道德选择”,不是在抽象场景中拉或不拉道岔,而是通过建设完善的安全体系、科学的调度管理、及时的预警机制来消除悲剧发生的条件。哲学家沉浸于抽象思辨,而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应是如何通过制度、技术和集体努力,让悲剧根本不可能发生。
综上所述,电车难题并非真正的道德难题,而是资本主义语境下的思维产物,是脱离现实和实践的抽象困境。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批判告诉我们:伦理和道德是社会产物,哲学思考应植根于现实,分析应结合历史条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制度完善和社会实践,消除事故和悲剧发生的根源,而不是在假设场景中计算牺牲。哲学的终极任务不是沉浸于抽象假设,而是通过认识世界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