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新时代的序章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那一刻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迎来了新的掌舵人,亿万人民开启了继往开来的新征程。五年后,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百年来,从红船启航的艰辛奋斗到赴京赶考的勇毅前行,从凝心聚力向社会主义过渡到砥砺奋进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幸福为念、以民族复兴为任,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作出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卓越贡献。百年党史蕴含着我们党走向辉煌的成功密码,积蓄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的根本底气。

回望过去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无论是在反腐倡廉的铁腕行动中重建政治环境,还是在脱贫攻坚的壮丽征程中兑现许下的承诺;无论是在强军兴军的伟大战略中铸就钢铁般长城,还是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不断向上突破,我们都见证了一个国家从站立到富足再到强盛的历史跨越。

这一切,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奋斗,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中国这十余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十余年,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凝聚成磅礴力量的十余年。

今天的我们,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新”,更是历史进程中的“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既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科学回答了“我们走到哪一步了”“我们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它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答卷;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从“赶上时代”转向“引领时代”。

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时代。经过长期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总体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显现。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飞跃,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跃升,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活力、人民精神风貌的整体跃升。

新时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成为主要社会矛盾的时代。这一科学论断,标志着我国的发展阶段引来重大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有没有”,如今更注重“好不好”;过去重视“速度”,如今更强调“质量”。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庄严回应。

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抗击疫情到科技自立自强,从“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迈进。

新时代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从全面从严治党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与制度支撑。

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新的理论指导、新的战略布局和新的奋斗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中应运而生的伟大理论成果。它既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也回答了当下的课题,更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第三部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历史跨越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过去十余年,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外交战略等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局面,谱写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宏篇章。

一、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标志着从严治党的开端,严肃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推动党风政风发生根本转变。自2013年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标识。2018年1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实现扫黑与反腐的双向发力,巩固政治安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政治生态持续改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经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中国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主动担当、推动国际合作的战略眼光;同年,上海自贸区设立,开启了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2016年,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链的现代化、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贸易舞台上的开放姿态。2023年,“新质生产力”理念提出,强调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科技链中的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与战略突破

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并投入运行;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背采样,为中国空间探索迈出了关键一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标志着民用航空产业自主研发取得重要里程碑。同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超级计算技术持续领先,推动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朱雀三号可回收运载火箭、天宫空间站组建运营、国产航母下水等一系列重大科技与国防工程成果,使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屹立不倒,彰显了战略自立自强的实力。

四、社会民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新时代的发展成果首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2013年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一亿人口脱贫,这是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现代化、医疗改革、养老保障、住房改善等多项民生工程一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五、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2005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定和推进“双碳”目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美丽中国建设初见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国家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与行动力。

六、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新时代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以古田会议精神为引领,开展新一轮军队改革建设;2015年和2017年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和朱日和大阅兵,展示了中国军队改革的初步成果,军队现代化水平和综合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现代装备建设不断推进,山东舰、福建舰航母交付海军,第六代战机抛头露面,确保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威慑。

七、外交战略与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推动全球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积极提供国际援助,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中美贸易战、南海争端等国际挑战,中国展现战略定力,坚持合作共赢、反对霸权主义,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八、治理现代化与法治中国

新时代的中国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国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20年6月,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填补港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空白,保障“一国两制”国策实施。各项法治措施修订与颁布实施,使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巩固与改善,为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回望过去十余年,中国以坚定的历史自觉和战略定力,从“追赶者”走向“引领者”,从“中国方案”走向“中国智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自强、民生改善、生态优美、国防坚强、外交稳健,新时代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这十年,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

第四部分:新时代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思想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遵循。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

一、思想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视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整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新的飞跃。

这一思想的确立,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最根本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它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把真理的力量与信仰的力量紧密结合,构筑起新时代中国思想政治体系的核心支点。

二、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体系严密,是指导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全面揭示了这一思想的理论框架和实践逻辑。其主要要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自我革命。

这些核心要义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体系,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

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实践、来源人民,是理论与现实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写到:“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未来也只是今天的未来。”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也揭示了他一贯的实践取向——把每一步扎实工作作为通向理想的基石。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正是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无论是脱贫攻坚的胜利,还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抑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都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和实践性。理论因实践而鲜活,实践因理论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四、从人民中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曾朴实真挚的表达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只要我愿意,我的生活可能比绝大多数人过得都舒服,可那有什么意思呢?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为理想、为事业奋斗,那就是我在生活中的位置。”

这不是简单的感性表述,而是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如他后来所总结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从正定到闽东,从浙江到中央,从地方实践到治国理政的全局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最高政治追求。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讲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八个字,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种“无我”的精神境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深厚信仰,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领导者的责任担当。正是这种“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以身许民”的精神,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了强大的道义感召力和人格力量。

这样的情怀,既是思想的灵魂,也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底气。它让我们看到,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千千万万人民共同奋斗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历史担当和人民情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南。它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立场和鲜明的实践导向,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

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第五部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性跨越的真实写照。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必然性。

“站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基础的阶段。经历了战争与建设的洗礼,中国人民终于从百年屈辱中奋起,真正拥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国家和政权。

“富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中国以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经济总量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历史性飞跃的标志。

“强起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新征程。强,不只是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的提升,更是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自信。今天的中国,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科技自立、经济繁荣、文化厚重,正以前所未有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定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大国的风采。

三次跨越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改革创新,中国才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由“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第六部分:青年与新时代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当代青年要深刻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有信仰,更要有能力。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青年都是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每一位青年都应抓住时代机遇,把奋斗融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之中。新时代青年不仅心怀天下、放眼世界,更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用智慧、汗水和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第七部分:结语

回望过去十余年的奋斗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一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结果,是青年一代肩负使命、敢于担当的证明。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所写:“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将成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身影,他们的努力与智慧,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必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青春与理想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交汇。中国梦必将实现,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文章PDF文件:

复兴之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我们-强起来_2025110721274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