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人生目标与物质追求”问题的讨论
近日,在道法课堂上,老师提问“人生目标是什么?”,并以此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目标。课堂上有同学提到,人生目标就是买房买车,老师回应“不要将眼光局限于物质”
我想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存在首先是物质存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生活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条件是第一性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因此,单纯否定“买房买车”这样的物质追求,认为它庸俗或不够“崇高”,实际上是理想主义式的空谈。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有物质条件的保障,再高尚的理想也无法落地。
其次,从人民立场与群众观点出发,人生目标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多样性。有人立志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有人只求安宁与稳定,想通过买房买车为家庭提供安全感。两者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些默默劳动、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他们的物质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力量。用“远大理想”去否定他们的现实追求,恰恰体现了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尊重人民的生活逻辑,理解他们的生存压力,而不是以“理想”之名凌驾于现实之上。
再次,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物质生活为精神追求提供基础,精神理想又反过来引导人们创造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离开物质条件去空谈精神,只会变成主观主义的幻梦;而忽视精神追求沉溺于物质,也会陷入庸俗的功利主义。
真正的辩证思维要求我们承认两者的统一与互动——只有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不要将眼光局限于物质”的观点,看似高尚,实则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偏向。马克思主义不是反对理想,而是反对空洞的理想主义;不是反对精神追求,而是反对无视物质基础的精神自恋。
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答案应该是:
承认物质生活的合理性,尊重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追求崇高的精神理想与社会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目标才既有根,也有光——既立足现实,又面向理想;既脚踏土地,又仰望星空。
声明:
此文仅针对课堂上“人生目标与物质追求”这一问题及相关观点进行讨论,对事不对人。
如本文对问题本身或他人言论存在误解,欢迎反馈与指正,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和避免不良影响。
本着实事求是与求真务实的态度,愿一切讨论都服务于对真理的探索与社会现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