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位不大官味却大:基层权力的异化逻辑
在中国广阔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的一环。无论是党的干部、团的干部,还是其他基层组织者,他们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形象最直观的代表。可以说,基层干部作风之正,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的信任之稳。
毋庸讳言,当下绝大多数干部都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心怀百姓冷暖,身体力行地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种耐人警醒的现象——极个别干部虽然职位不高,却表现出“官味”十足的倾向。这些现象虽属少数,却像锈蚀的斑点,会破坏干部群体的整体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危害远比个体行为本身更大。
所谓“官位不大官味却大”,并非说干部职务高低,而是指少数干部对权力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其表现主要有三:
第一,把权力当成资本而非责任。个别干部一旦掌握了一点职权,就急于彰显“官威”,以发号施令来强调存在感,忽视了干部的权力本质上是来自人民的托付,忘记了许下的誓言,违背了初心使命,违反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把人情当成规则而非补充。有的干部热衷于“关系网”,迷恋人情世故,甚至将“说话的艺术”视作工作能力的全部,却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时推诿敷衍。这种潜规则化的倾向,不仅侵蚀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也让群众产生了“有关系好办事”的错觉。
第三,把形式当成果而非过程。有些干部在落实政策时热衷于“摆架子”“走过场”,只求场面光鲜,而对实质性的民生改善投入不够。这样的形式主义,短期内或许能营造表面“繁荣”,长期却会让群众的信任逐渐流失。
这些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但一旦蔓延,就会加重基层治理的成本,动摇党的公信力。
为什么“小官”会生出“大味”?
“官味”的背后,是权力观的偏差和作风的松懈。
思想上的迷失。极少数干部没有真正把“权力来自人民”的理念内化于心,而是把权力视为谋取私利、抬高身价的“筹码”。这种心态上的错位,是“官味”的思想根源。
制度上的忽视。有的地方在干部管理上更注重“考核指标”,而对作风问题的监督不够深入,导致一些干部认为“只要成绩漂亮,态度无所谓”,从而放松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个人修养的缺陷。慎独慎微,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但极少数人缺乏这种自律,面对人情礼往往犹豫不决,面对诱惑难以坚守,久而久之便滑向“潜规则”的泥潭。
“官味”虽源自少数,却对整体造成的伤害不可低估。它不仅破坏了干部群体的公信力,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群众对基层干部失去信任,容易把个别人的问题误解为普遍现象;
干部队伍内部的风气被污染,影响青年干部的价值观塑造;
长期以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会受到侵蚀,甚至成为社会不满的诱因。
因此,对这些现象必须“零容忍”,决不能抱有“事小无碍”的心态。
要真正防止“官位不大官味却大”的问题,必须从思想教育、制度约束和实践锤炼三方面入手。
第一,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团干部,都要强化“权力是责任”的意识,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底。
第二,制度约束要常态化。中央八项规定为干部作风立下了“铁规矩”,各级组织必须一以贯之,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特权和享乐主义,让制度成为干部的“护身符”。
第三,实践锤炼要落到实处。干部的价值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只有深入基层,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锻造真正的为民情怀。
回归“为民”的本色,干部不是“官老爷”,而是人民的勤务员。权力不是资本,而是责任。无论职位大小,都应当清醒地认识:权力来自人民,必须用于人民,最终也要接受人民的检验。
“官味”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偏差的警钟。极个别干部的“官味”之风,提醒所有人必须常怀敬畏,常思初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确保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受侵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干部更应以此为戒,坚守初心使命,摒弃官僚气息,把脚扎在泥土里,把心贴在群众上。唯有如此,才能让“权为民所用”的誓言不止停留在纸上,而是在每一件具体的民生小事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