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中,无处不充斥着“礼节”。本来,礼节是文明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美德。然而,这一美德在现实中却被过度利用、被肆意扭曲,逐渐演变为社会病灶。

随礼、送礼、宴请、拍马屁,甚至说话的“艺术”,本应是人情往来的细节,却成了权力场中的通行证。升官发财的路上,少不了逢迎巴结;贪污腐败的网络中,也充斥着觥筹交错。美德早已被异化为交易,礼节被异化为潜规则,成为压垮公平正义的一根根稻草。

礼节原本是一种自律,一种互敬互爱的社会风尚。但当“礼”被工具化,它就不再是道德,而是筹码。一个“礼”字背后,是人情债,是利益交换,是潜在的权力勾连。人情网络的运转,使得那些本应透明、公开、规则化的事务,陷入暗箱操作与权钱交易。

本该遵循规则的地方,往往被潜规则取而代之。官场如此,职场亦如此。能力与资历的比拼,往往不敌“谁和谁更熟”;公平竞争的原则,往往败给“酒桌上谁更会来事”。久而久之,制度的权威被侵蚀,规则的刚性被瓦解,社会的正义被人情所绑架。

人情世故的盛行,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还制造了普遍的不信任。年轻人看到的不是“努力就能成功”,而是“得有人带路”;普通百姓感受到的不是规则保障,而是“没有关系寸步难行”。这种普遍的焦虑与失望,正是社会信任体系瓦解的外在表现。更严重的是,这一病灶一旦制度化,就会成为腐败的温床,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

礼节本应是人性的光辉,而不是利益的遮羞布。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以制度和规则为基础,以礼节和美德为补充,而不是让人情绑架规则,让潜规则凌驾于制度之上。

从规则到潜规则,是社会的堕落;从礼节到病灶,是文明的反转。若不能正视这种病灶并加以治理,所谓的礼节就只会成为腐败的另一种包装,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将不断流失。